一七、圣智一乘

齐老师与后学弟子合著 | 2018-06-23 | 下载

     

【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世尊!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。若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,我及余菩萨,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,不由于他,通达佛法。】

上一门佛指出了十二种妄想相,告诉大慧应远离此诸妄想分别,入自觉圣智。此门大慧接着追问:如何是自觉圣智及一乘果相?以令大众善解而自证究竟佛法。

【佛告大慧: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当为汝说。大慧白佛言: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前圣所知,转相传授:妄想无性。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,自觉观察,不由于他,离见妄想,上上升进,入如来地,是名自觉圣智相。】

“自觉观察”:“观”为观照,“察”为体察,“自觉观察”,就是以观察、觉照自心的方式修证。

佛告诉大慧:过去古佛诸圣,佛佛授受、祖祖相传的,就是一切妄想分别并无自性,实无妄想分别。

此为总说。下面分说自觉圣智及一乘之相:

“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,自觉观察,不由于他,离见妄想,上上升进,入如来地。是名自觉圣智相”——诸菩萨摩诃萨明了实无妄想分别可得,而能秉此正见,独一静处,自觉自证,于无可分别、无所妄想处,消之又消,损之又损,如此上上升进,而证入如来果地。这就是自觉圣智相。

“不由于他,离见妄想”,这句很关键。菩萨摩诃萨明了妄想本无,所以能远离一切颠倒妄想。譬如演员,明知是戏,所以身在戏中而不会被戏情所累;菩萨明了妄想无性,所以妄想来了尽管来,去了尽管去;既不随转,也不压念,只不理它便是。如此久久行之,不求妄想不求真,则名、相、妄想不离而自离,正智、如如不证而自证。是则即为“离见妄想”。

【大慧,云何一乘相?谓得一乘道觉,我说一乘。云何得一乘道觉?谓摄所摄妄想,如实处不生妄想,是名一乘觉。大慧,一乘觉者,非余外道、声闻、缘觉、梵天王等之所能得,唯除如来。以是故,说名一乘。】

前段讲的是入如来之地的修行方法,这段则示“一乘”之相,一乘即佛乘,也就是如来地的真实果相:   

佛告大慧,什么叫“一乘相”呢,就是证得了一乘道果,那么什么是证得一乘道果?

“谓摄所摄妄想,如实处不生妄想,是名一乘觉”——即:能取与所取是妄想,如实处并不生妄想。“唯此一真实,其余皆非真”,在这一真实里,哪容得下一丝一毫的妄想分别?更说什么有性无性啊!这就是一乘道果,也就是究竟佛果。

这一乘觉,是佛法究竟义相,不是其余外道、声闻、缘觉、梵天王等所能知晓的,唯如来彻证,所以叫一乘。注意在这里没有说入地菩萨,因为究竟义处,无真无妄,无是无非,不容顿渐,是为真如来道果。

“一乘”在佛教经典中出现过多次,《法华经》云:“十方国土中,唯有一乘法。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。”《华严经》云:“一切诸佛,唯以一乘得出生死。”故修行者誓入一乘,正是本分之事。若不然,就是枉入宝山而空手归啊!昔黄龙慧南禅师就曾拿这个学人时时提撕的“一乘”来问学人:“到底什么一乘法?”良久自说道:“开单展钵,岂不是一乘法么?!拈匙把箸,岂不是一乘法么?!”又拿起拄杖说:“这个是什么?若唤作一乘法,眉须堕落!”以拄杖敲禅床,下座。

 诸位还会这一乘么?若还不会, 元音老人还有更方便之说——“一念不生,了了分明”,正契合这楞伽经义——“如实处不生妄想”。“如实处”就是“了了分明”,“不生妄想”即“一念不生”。当然,这些都是“眉须堕落”之语,奈何众生愚习深重,不肯自觉,所以诸佛不惜落草,老人不惜婆心。《略论明心见性》末了一句“阿谁见余开口来!”,才是活泼泼地和盘托出这一乘之相。

【大慧白佛言:世尊,何故说三乘,而不说一乘?佛告大慧:不自般涅槃法故,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。以一切声闻缘觉,如来调伏,授寂静方便,而得解脱,非自己力,是故不说一乘。复次大慧,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,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。不觉法无我,不离分段死,故说三乘。】  

大慧继而追问:既然是究竟一乘,为什么说有三乘呢?三乘就是声闻、缘觉和菩萨乘。佛告大慧,有三种原因而说有三乘:

一是,声闻、缘觉乘,不了本来涅槃,不肯自证解脱,所以说他们非佛乘。他们虽然发心出离,但犹计分别两边,体生死为苦,慕出离之乐;认为生死之外,别有涅槃可入;世间法外,别有如来出世间法可出。这时如来以方便四谛,教化调伏,而使之烦恼妄想不起现行,证得暂时的寂灭清净。所以,他们的解脱涅槃是藉如来威力而证得的方便解脱,并非究竟解脱。所以并非一乘。

二是,由于声闻缘觉的烦恼障业虽然有所降伏,但烦恼的习气种子并未彻断,遇缘依然有可能现行,所以并非一乘。

三是,声闻缘觉之乘,虽证人无我,但是法执犹在;诸天及梵乘,虽修十善及四禅八定,但是善尽还堕,还是深溺轮回,不能了分段生死。所以说他们并非一乘。

说明了这三种原因,佛又总结说:

【大慧,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,及觉法无我,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,三昧乐味著非性,无漏界觉。觉已,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,满足众具,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。】

“无漏界”:就是和有漏界相对应的偏真涅槃。

大慧,等到声闻缘觉彻断了一切烦恼过患的习气种子,彻证法无我,这时彻底断离了一切烦恼习气之种,彻底了达三昧法乐并非究竟,实无三昧法乐可着,所以不再耽着此乐,就会从小乘偏真涅槃中觉悟而出。

小乘的无漏涅槃既不住,便入上上无漏界,无心、无行、无作,所以能够以千百亿化身,无碍自在出入世间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;灭度一切众生,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,从而彻证如来不思议法身境界。

这修行过程,长可历经三大阿僧祇劫,短则刹那超越。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诸天及梵乘,声闻缘觉乘,诸佛如来乘。我说此诸乘,乃至有心转,诸乘非究竟。若彼心灭尽,无乘及乘者,无有乘建立,我说为一乘。】

世尊为了再次说明一乘的意义,说偈道:

诸天人和梵乘、声闻缘觉乘、诸佛如来乘,如是等等诸乘,乃至还有心可转,还有所对治,都不是究竟之乘。只有妄心灭尽,没有能乘与所乘,也没有乘可建立,这才是真正的一乘。

【引导众生故,分别说诸乘。解脱有三种,及与法无我。烦恼智慧等,解脱则远离。譬如海浮木,常随波浪转;声闻愚亦然,相风所漂荡。彼起烦恼灭,余习烦恼愚。】

“起烦恼”:烦恼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。根本烦恼即无明,由于根本无明之惑,而出生一切现行烦恼;随烦恼,就是见、思二惑,就是依顺逆的分别境,现行而起的贪嗔痴等,随逐不舍。

“彼起烦恼灭”,就是随烦恼已灭,烦恼不再现行;“余习烦恼”,就是烦恼之根本,也就是根本无明未断,故烦恼的习气种子犹在,遇缘仍会起现行。

诸佛为了引导众生转识成智,依众生不同根性,随类而说诸方便乘,以及空、无相、无愿等三种解脱,人、法二种无我。而究竟解脱,是一切俱遣,烦恼既无,智慧亦不存;两边不立,一切俱遣,是为真正的自在解脱。

愚痴凡夫却不如此,他们犹如大海中漂浮的木头只能随波浪沉浮而不得自由一样,被妄想分别的习气所裹挟,随业相轮转,而于生死苦海里飘荡无依。

声闻、缘觉,也是这样,他们犹有法执分别,所以仍被妄想法相之风吹拂而不得自在。虽然能灰心灭志,伏住现行烦恼不起,但是他们的根本无明未破,烦恼的习气种子并未拔除,因此,纵是入灭尽定,犹在生灭海,终有堕出之时,所以仍是愚痴。

【味著三昧乐,安住无漏界,无有究竟趣,亦复不退还。得诸三昧身,乃至劫不觉。譬如昏醉人,酒消然后觉。彼觉法亦然,得佛无上身。】

声闻缘觉乘,耽着寂灭的法乐而不肯出,并非究竟,但是也并不会退转如凡夫。他们住在三昧中,经劫不觉,就象喝醉酒的人,虽然昏睡不起,但是酒气消散殆尽之时,人也就清醒了。这是比喻二乘人虽然最高可至分段生死已了,但还有世可离,有法可修,其生死并未真正彻了。然而功不唐捐,当他们一旦发觉有世可出并非究竟,由此而破除法我之见,回心向大,最终还是会证得究竟佛果的。

 

本门概要:

本门的关键词是“妄想无性”,“离见妄想”、“自觉圣智”、“如实处不生妄想”,“一乘”。

本门大慧问自觉圣智和一乘之相。佛先就上门之问引申而答,诸佛所传的,就是妄想亦非真,实无妄想分别可得。

接着解释了自觉圣智与一乘:菩萨能秉此正见,自觉观察,离见妄想,上上升进而证如来自觉圣智;究竟处能所双亡,不生妄想,本无妄想可生,是则为一乘相。

继而批评,人天之乘分段生死未了,声闻缘觉耽着偏真涅槃,都是属于生死未了;凡三轮体实者,都不属一乘。然而声闻缘觉乘终会从三昧乐中觉悟而出,证入如来本来涅槃境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