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心密正行:座下观照

| 2018-06-23 | 下载

(一)座下观照是正行
132、修心密打坐是助行,座下观照是正行。
问:老师,我在座下应如何修呢?看经诵咒?
答:修心密,打坐是助行,座下观照是正行。

(二)观照方法
133、刚开始时如何觉照?
答:同是“觉照”一词,各宗的修法侧重面有所不同。修行贵在一门深入。您修的什么法,请教本门的善知识最为稳妥。若将别宗的修法混合进来,有时候“醍醐反成毒药”。比如:“持执名号,不杂他课”与“念佛一声,挑水三担”就不能混在一块修。若心有旁骛,恐不能一门深入。然而,祖师观当机众生之机缘,又何止是融合。所以,若刚刚上路,急宜一门深入;若已能观机逗教,融合自是无妨。

134、可以先持咒。
问:好像老人说下座后持咒也可以,没有再详细说。
答:哦!坐下观照是正行。若还不能观照,当然可以先持咒。

问:打坐了之后,才逐渐晓得观照真是重要。
答:所以,坐下的正行并非持咒啊!
问:持咒可以化妄念,对笨人是不是很有效?
答:妄念即菩提,化它干啥?
问:是的,不睬它,就是菩提。
答:你不被它所害,它必为你所用。
问:是的,道理明白。
答:扔了这个道理,看是什么?
问:这个!
答:那么,凛然一觉,“这个”会现前吗?
问:圆明朗照!
答:既然已知什么是观照,就别再坐下持咒了。

135、不睬它
甲:如何观照?
答:不睬它!
乙:后学在此请教:不睬它,难道让他放野马吗?
答:“不管它”是当时针对他的情况讲的。因为他正在“观照”这个名相上念念不停地思维,“不管它!”当下就截断了他的念念相续。

问:在座上念头很多,怎么办?
答:不理它!什么念头都不管,只管咒语。
问:没有定在一点上,会不会……?
答:我让你只管咒语,就是为了对治你的那个定在意念上的事。

136、不理睬、看念头起处、念起即觉、断、呸、停……
问:请教齐老师:“念起即觉”与“不随念转,不为境迁”的关系?
答:一个事情,两种说法。只要照着做,就会知道:原来果然是同一回事!若不实施,入海算沙无益。

问:论直下无心和不理睬:直下无心属无为法;不理睬属有为法。
答:对于已知心外无法,但不明“心也不可得”者,就向他说:直下无心!对于随妄念跑也不自知,甚至拿佛法的名相用己意测度者,就向他说:别理睬这些了!
若不面对这两种人,还是忘了这两个词好。

问:老师好,请问“呸”和“不理睬”真的一样没有层次区别吗?
答:慢说这两个,即使那个“念头起处”,也都一样。都是为了不跟妄念跑。问的心态不同,所说的言教也不同。

问:《碧岩录》举:僧问赵州:“‘至道无难,唯嫌拣择’,才有语言是拣择,和尚如何为人?”州云:“何不引尽这语。”僧云:“某甲只念到这里。”州云:“只这‘至道无难,唯嫌拣择’。” 读到这里,忽然就想起老师的一句话:“停!这就是观照。”哈哈!
答:其实本不曾停,只是当下停止虚妄相想。比如,某演员排练电视剧进入了角色,以至于到了忘我的境界。忽然,导演大喝一声“停!”,那演员会怎么样?

(三)别误解观照
137、观照,即去掉妄想执着
问:老师,您好!近来尘事扰人,有点烦,心乱。
答:白云漫青山,青山依然在。青山自青山,岂受白云碍!
问:修,进步不进步不管他,我今后只管按步骤做就是。我以前把静作为进步的标准了。
答:其实只有一个标准——去掉妄想执着。

问:平时观照妄念来时,朗然“一觉”将其化空。
答:恰好。
问:而独存此“一觉知”时,这“一觉”时而“觉”所见,时而“觉”所闻,时而“觉”受,应如何安置这“一觉”呢?也就是说:妄念来时这“一觉”可以觉之,将其化空,可妄念走后如何放此“一觉”?
答:何必续貂。

138、不是压念
问:断念和压念之别,能比喻一下吗?
答:且把妄执妄念比作野草。为了不让它生长,有的人搬块石头压上(喻压念),有的人把草连根铲除(喻断念)。
搬石头压草的人追求看不见草(他认为不起念头就是无念),纵然修成,也是无用。看那广袤的大戈壁,不见一草,那还属于“因缘所生法”,只是目前“缘尽法还灭”,主要是不具外缘——缺水。一旦天降甘霖,不用你去种,草就自己长出来了——遇缘即发。即使不遇缘,无草也无苗——死寂一片,不能起无量无边的妙用。
斩断草根的人,见草即知根,斩断草根后,把草摆在那里晒,他不怕见草(有念即无念),晒干了还可以当柴烧,正好派上用场(妄念即菩提)。因为没石头,可以种禾苗,妙用可起矣!

139、不是没有念头
问:比如现正上网,动念才能做事,此时如何断?
答:如果压念不起,那就无法上网了。
问:我常常有一念不起的时候,该怎么用功?
答:哈哈!我不会要你延长这个“一念不起”的时间。有念即是无念,才是真无念。

140、断的是妄念
问:事务繁忙时,就用“断”字;赋闲在家就念咒,居然发现经常忘事以至于无所事事,工作中经常失误。
答:“断”是断那属于“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”的妄念,不是断工作呀。并非事务繁忙时断,而是妄想纷飞时断。
问:我的工作属决策性,不知思考工作是否也属“妄念”?
答:思考工作并不属于“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”,当然不属于妄念。

问:修行人平时保护真心,会不会影响工作?
答:不会。如果影响工作,那是误解了这个“保护”真心。不随妄念跑,便是保护真心。若能不随妄念跑,还会提高工作效率呢。

问:怎么处理工作认真与不执着之间的关系?
答:工作认真并非执着。我们不执着的是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。工作并不是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呀。

问:是不是妄想坚固了,就成了器世间?
答:哈哈!你真善思维。
问:哦,不该思维,还是不对?
答:哦!不是不该思维,是不黏着思维。

141、不是看念头
甲:老师,我观照用正念,看着我的念头,念头起,不睬它,看住这不动。
答:谁让你“看着念头”了?
乙:老师,请您答复一下我的问题。老人在《略论明心见性》中说:“做无念功夫,也不是把前念断、后念未起的真空无念时间逐渐延长为进步,譬如今日无念只一分钟,慢慢延长为五分钟、十分钟,乃至一小时或二十四小时为成功。须知无念是活泼泼的,不是呆板如木石一块。僧问赵州:如何是无念?州云:急水上打球子!后人下语云:念念不停留!所谓无念,不是一念不生为无念,而是随起随息,无丝毫住相痕迹。”
这里的“前念断、后念未起的真空”指的是“念头起处”吗? 这里说“无念是活泼泼的”,“看念头起处”观照如何活泼泼的?
答:那就从“看念头”说起吧:
“看念头”的说法可能源自于天台宗的“一念三千”,定中起一念,观此念具足三千法,这是“摩诃止观”的修法。现在就连天台宗本宗也无法修“摩诃止观”,而是“教宗天台,行在弥陀”,改念佛了。
今人想阴炽盛,若去附会“看念头”,第一不在定中,第二无智力观出具足三千法。那么,看念头就成了妄念相续,与天台宗的“摩诃止观”毫不相干了。
“看念头”的说法还可能源自于禅宗的“看话头”,“看话头”须提起疑情,全身心聚焦到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上,久久,久久,突然脱落,本来一段真光朗然现前,谓之“破参”。现在禅宗也很少有人锲而不舍地参话头了。听禅宗师父所讲的内容,大多是在讲教,更多的是在启蒙。
今人提不起疑情,若将“看话头”演绎成“看念头”,冤死大慧,栽赃禅宗!
却颇有乐“看念头”不疲者,将做白日梦说成是修行。这样的人来问老人,老人就依他的性情,指导他“看念头的起处”,其目的是使他脱开妄念相续。与“不睬它”异曲同工。对妄念相续较松动些的,老人直接说“不睬它”;对妄念相续成习性者,老人叫他看个起处(转移他牢固的思路)。这本就是因人施教、应病与药。奈后人无端起诤何!

142、不是去感觉
问:现在,即使歇下,也总不是那种当时的了了分明感觉,仿佛而已,这可怎么办?
答:歇即菩提。感觉属于受阴。沩山对仰山(慧寂)说:寂子,莫入阴界!
问:在无事时,可以让清净不生一念,并“呆”在那个境界里一会,感觉感觉。
答:哈哈!感觉即不得。

问:我断掉妄念以后在这个相对的空白期都是体会自己的存在。体会能够感觉的这个就是自己。
答: 这哪是“断掉妄念以后”啊,看:“体会自己的存在,体会能够感觉的这个就是自己”,这是断掉妄念了么?其实是换了换妄念的内容而已。

143、观照不要用力
问:日常时,怎样才能提起观照?我怎么总觉得很费力,因觉其费事,一懒惰也就不观不照了。有何善巧吗?
答:别跟着妄念跑,不费力呀。
问:我觉得妄念来时一觉即了,用力就不是觉了。这不是可以用力的事,对不对?
答:对呀!“寂照照寂,切忌用力”嘛。

问:老师好,我在看元音老人讲法的光盘时,听到这样一段:“憨山大师说,我们念佛持咒的时候,要像推重车上山一样”,我先前又看到大愚法师的修行要诀:“寂照照寂,切忌用力。”两者在是否用力或者说如何用力方面,似乎有矛盾之处,这两处到底说的是什么?
答:憨山大师说的是念佛,大愚阿阇黎说的是观照。又岂止这两种,方便有多门,乃至八万四千法门,岂能千篇一律。比如净土宗“精勤念佛”与禅宗“念佛一声,挑水三担”又怎能强求一律。众生烦恼如病(八万四千烦恼)各有不同,佛法如药(八万四千法门)也各有不同。
问:在实际持咒、结印、观照的时候到底如何做才算如法?
答:若学憨山大师念佛,便用力追顶;若是心密观照,便切忌用力。

144、你跟它,是轮回;它跟你,是妙用。
问:在聊天室,要不是老师制止我的意识纠缠(有位师兄称为“纠禅”),我还要夜行下去。为改掉过去的缺点,做一下决心——莫妄想!不作为座右铭,作为生死贴。天天顶在脑门上。
答:你那样思维没有毛病,但你不能叫它牵着你走。
若它不是主人公,而你是主人公,那么,它将是你最锐利的武器。你的思维优于别人,你的武器便比别人更锐利。然而,它若牵着你走,便会害了你的法身慧命,所谓“伤锋犯手”,便是喻此。善能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。
问:若不觉得是妄念,也不跟着吗?
答:你跟它,是轮回;它跟你,是妙用。它跟你,就不是妄念。
问:可以理解为,跟与不跟自己做得主,即非妄念吗?
答:你若真能做得主,它为你所用,不是妙用么?

问:我想请问齐老师,悟后起用或者平时于座下绵密观照待人接物,也是用此念头办事。潇洒起用和随妄念执著流浪的区别何在?
答:你这不已经把区别说出来了么。
问:念头著与不著,如何是其分界?
答:“分界”是著?还是不著?
问:自已如何体察?
答:现在知道什么是随念转了吧。
问:一念生时,随之而行事,我如何知其是应起之念还是妄生之念?
答:可曾听说过“终日吃饭没咬住一粒米”么?何曾有念生!又何曾行什么事!

问:末学的工作是新闻编辑,在编写文字等需要高度的集中思考工作时,该如何观照呢?
答:粗妄想就是“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”。思考工作不属于妄想。
问:我在用脑工作时,该如何用心?
答:专心写公文,心无旁骛,也未离观心。倒是写公文时,心有旁骛,再起一“观心”之念,不名观心。
问:在工作时是否可以念咒,是否存在一心二用,反而不好?
答:若一心二用,便不好。若心无旁骛,便是无上大密咒。
问:请问做事时(如看书,看电视)如何观照?
答:做事,事是境;看书,书是境;看电视,电视是境。观照就是不随念转、不为境迁。“不为境迁”并非不做事、并非不看书、并非不看电视,只是不要被这些境牵着鼻子走就是了。
问:请问我在聚精会神看书时是不是随念转了?
答:不是。不聚精会神才是随念转呢。

145、若能心不妄,精进无有涯
问:修法一年多快两年了,打坐也还没坐的好。
答:一年多快两年,本是打开本来的大好时机。只可惜你用持咒和关注声音代替了观照,正行没了,只靠打坐助行就没这个力量。
问:后学读了您的贴子,浑身大汗。走了这么一段冤枉路啊。这两天坐上也没有那么多要求了,平时凛觉也轻松了。
答:“若能心不妄,精进无有涯。”

(四)心密观照三步曲
146、三步曲
问:后学修《六字大明咒》有一段时间,也是一门深入,平时妄念来了马上用咒号转。
答:妄念来了,不要睬它,谓之观照,号称正行。
问:可有时觉得越转越乱。
答:妄念原本就乱,你再去转,岂不更乱!
问:这该如何是好?
答:那我就多扯点葛藤吧——观照三步曲:
初:不随念转,不为境迁。
修心密,观照是正行,六印一咒是助行。“不随念转,不为境迁”即是观照,这并非用真心看妄念,而是没有能观所观。无观之观,才是真观。真能“不随念转,不为境迁”,即是果地境界,现在做不到而学着做,故称“从果地修起”。妄想执着习惯了,熟啊;不随念转,不为境迁,还没有习惯,生啊。久久这样做去,熟处转生,生处转熟,必有刹那脱落之时,那时如冷灰爆豆,朗然现前矣!
中:凛然一觉,朗然现前。
脱落之后,可能妄执的习气仍在。习气反扑时,如同乌云蔽日,急需“凛然一觉,朗然现前”。现前的是什么?即是这个坛子上众说纷纭的离念灵知。任你横说竖说,都说不到它,它是离念的,不落语言,不犯思维。他是灵明的,非同木石。它不是光影、不是概念,言语道断、心行路绝,唯证乃知。无以名之,强名曰:离念灵知。离念灵知现前,自是“不随念转,不为境迁”。
后:本来是佛,观什么照!
这才是真观照!初、中都是学观照。此后,离念灵知也不可得,开悟见性也成剩语。你若说他见性,他可能会说:“见即是性,更见什么性!”你若说他这话立了个“见”,他不跟你争。因他是应你的话说了一句,他是为你说,他自己那里连“见”也无。顶多可能回你一句类似于“老僧今日输却一半”的话。罕遇穿耳客,多逢刻舟人,欲不“输却一半”也得乎!

147、三步曲本是应问而讲,不可立言。
问:请问老师,见性前和见性后应怎样用功夫?
答:若已切实体验到离念灵知之性,发觉念起,一看起处,便朗然现前了。
这就叫“凛然一觉、朗然现前”,“凛然一觉”与“看起处”其实是同一回事。一开始学观照就是“不随念转,不为境迁”。当然,这要能察觉到随念转才行。若跟着念头跑也察觉不到,那就只好先在座下持咒了。上述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观照,真正的观照是——“本来是佛,观什么照!”
问:念头的起处还有处吗? 明月高照。
答:若如此,观照就是:走作时,凛然一觉,使之朗然现前。
问:月落时相见吧……
答:那么,观照就是:“本来是佛,观什么照!”
问:这句“本来是佛,观什么照!”是到家人话。到家的人看来是废话,未到家的人很容易中毒呀。
答: 既未到家,那就只管学着“不随念转,不为境迁”吧。

问题如下:(下文是齐老师分段解答——编者注)
问:您的旧贴有关观照三步曲的“不随念转、不被境迁”,没有必要改成“别随念转、别被境迁”吧?
答:最好是把这些文字都忘了,而实行之。
问:“不随念转”是个概括的方法吧?具体来讲入手方法却有很多种,比如大手印的“呸”、参禅的“参话头”、念佛、我们所说的“不理睬”等,这些都是入门方便法吧?
答:对!这些都是不随念转的方法。
问:“凛然一觉,朗然现前”,这个方法与“脱开法”、“看念头起处”都是同一法门不同表述吧?这个程度,应该是见性后才采取的吧?没有见性(自然不会知道朗然现前)
答:对!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述。“没有见性自然不会知道朗然现前”莫如说“若真朗然现前,是名见性”。
问:观照三步曲,是否可以相比:“观自在”、“观”、无观之观?第二步、第三步就是寂照、照寂?
答:闲名果然满五湖。

问:三步曲并不是现在每个人必然经过的过程,就像修法次第。是吧?
答:三步曲本是应问而讲。能用便用,不可立言。
问:感想嘛,不名运粪入,只名运粪出。
答:哈哈!却恰恰是运粪入。

148、三步曲之间如何跨越?
问:心密三步曲的第二步与第三步之间如何跨越?
答:没有跨越。若有跨越,便到不了第三步。
问:是不是就这么一觉下去,其它不管。
答:这样说也行。
问:老师,应该是没有界限的吧?
答:若说有,第三步也不彻了。若说没有,又谈何二三!
问:就像三关一样,是吗?
答:哎呀!别粘这些理论了。

问:似乎第一步和第二步,这两者是同时的。
答:三者也同时。
问:三?另一个是谁?
答:另一个是“本来是佛,观什么照!”
问:如果是同时,老师为何分为两次?
答:“凛然一觉,朗然现前”时自会“不随念转,不为境迁”。

149、不随念转、不随境迁
(1)正确理解“不随念转、不随境迁”
问: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意思,用心中心法来明心见性就像杀鸡用牛刀。我知道心中心法三密加持力量很大,确实比较容易打开本来。但明心见性后,主要是座下观照,又如何体现心中心法的特别威力?请齐老师明示。
答:说“特别威力”莫如说“直接”。
直接,就是直接向证果的人看齐。还没有断尽惑业,就直接学断尽惑业者,就像小孩学着做大人的事一样。
先不说“凛然一觉,朗然现前”和“本来是佛,观什么照”,即此“不随念转,不为境迁”就已经是果地的境界了。
圭峰宗密禅师说:“一切众生,无不具有觉性,灵明空寂,与佛无殊。但以无始劫来,未曾了悟,妄执身为我相,故生爱恶等情。随情造业,随业受报。生老病死,长劫轮回。然身中觉性,未曾生死,如梦被驱役,而身本安闲;如水作冰,而湿性不易。若能悟此性,即是法身,本自无生,何有依托?灵灵不昧,了了常知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然多生妄执,习以性成,喜怒哀乐,微细流注。真理虽然顿达,此情难以卒除。须常觉察,损之又损,如风顿止,波浪渐停。岂可一生所修,便同诸佛力用?但可以空寂为自体,勿认色身;以灵知为自心,勿认妄念。妄念若起,都不随之。即临命终时,自然业不能系。虽有中阴,所向自由,天上人间,随意寄托。若爱恶之念已泯,即不受分段之身,自能易短为长,易粗为妙。若微细流注,一切寂灭,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,即随机应现千百亿化身,度有缘众生,名之为佛。”
禅师说了悟后的三个阶段:①妄念若起,都不随之。即临命终时,自然业不能系。虽有中阴,所向自由,天上人间,随意寄托。②若爱恶之念已泯,即不受分段之身,自能易短为长,易粗为妙。③若微细流注,一切寂灭,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,即随机应现千百亿化身,度有缘众生,名之为佛。
后两个阶段在八地以上,先不说后两个阶段,只说①吧。若真能“以空寂为自体,勿认色身;以灵知为自心,勿认妄念。妄念若起,都不随之”,就已经“业不能系”了,“业不能系”即打破了六道轮回的怪圈、跳出轮回了,这不就是成道么!
所以,我们说“不随念转,不为境迁”并不是要求你立即做到,而是学着做,是努力的方向,号称正行。一旦能做到,你就成道了。看,这不是很直接么!无须欲钩牵,直接奔果地,大丈夫曷当如斯乎!

(2)巧在“不理睬”
问:我觉得自己以前的观照不准确。不是说去观脑子里某一个点的念头起处,这样头上安头。而是念头一来(不管它从哪来),看见,一声“不睬它”,一下断开。立时通身放下,了了分明,心里清清楚楚。一会儿,念头又来,再一喝“不睬它”。这样才是观照,对吗?请老师指正。
答: 观念头起处并非头上安头。只是你原先说的不是起处啊:“座下就观脑里的念头”,念头并不等于“起处”啊。
问:老师,我的意思是,我以前观念头就注意脑袋里,看着某一点,当它是起处,起来就觉。
答:这更不相干。所以我才说:把“观!”换成“不睬它!”

问:但愿从此坛子上再没有与修法无关的烦恼妄语。
答:关于与修法无关的烦恼妄语,最好的办法就是:不睬他——别跟他的贴。

问:白浪滔天时如何?
答:抛向无生国里!

问:要怎样,才能把得住?
答:不要怎样,才能把得住。

问:打坐时才发现,如惊涛骇浪一般汹涌澎湃。
答:风停浪犹涌!别睬它!别跟着它跑!

问:口头禅、狂禅、和真正的禅有什么不同呢?
答:哈哈!待你把“口头禅、狂禅、真正的禅……”全抛向东洋大海,就明白了。

150、凛然一觉,朗然现前
问:凛然一觉,很好做。但感觉不到朗然现前。是不是爆炸后,才会有朗然现前?
答:若如是,即使爆炸,也不会有朗然现前。
问:朗然,我觉得又生出事端。这个词语容易误导学人,以为有个光明。实际上我觉得还就是:一念不生,了了分明。
答:哈哈!你不说“朗然”,却来了个“了了分明”。
问:我嘴上说说,到那时心里可没有呀。我也明白您的朗然了。
答:“本来是佛,观什么照!”是真朗然。

问:凛然一觉,朗然现前。我有两种认识,也分别进行了两种做法:平时生活尽管做自己的,凛觉,觉后就放,一会再觉。如此反复锻炼凛觉的次数;这是强调次数,不强调时间延续的做法;还有一种做法,朗然现前,然后努力持续这种状态,不染一物。这是锻炼时间延续的办法。目前,我认为,后一种做下去,才能“打成一片”,所以保持高度的警觉性,所以近期锻炼这种。
答:对你来说,两种都很好,第二种更好。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。有一事相问:你这么做,会影响工作吗?
问:第一种常用在动脑的工作时候,第二种常用在不动脑的走路、空坐、空闲时候。尤其第二种,力量较大些,在座上也是尽力这样做的,在座下偶尔也能做事时也这样,感觉做事不象自己做的似的,蒙蒙的,但多数不行,会影响工作,说明力量还不够。既然这样正确,以后我坚持这样做下去。
答:应该是:不但不影响工作,而且会无形中提高工作效率,因为工作时打妄想少了,“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”嘛。

151、本来是佛,观什么照!
甲:观照的关键是什么?怎么才能看到妄念起来?
乙:分两步:像老人所说,心不随境转,因为所有境相皆不真,要离相离境;破能念、能观。念起无住,其念亦空,境上无我,其境亦空。
答:还有第三步——扫掉前两步的痕迹。
乙:第三步:真发慈悲菩提心。
答:第二步还有这个在:“念起无住,其念亦空,境上无我,其境亦空。”
到了第三步才可能如此:
之乎者也!衲僧鼻孔大头朝下,若也不信,问取东村王大姐!(这是宗下的)
“饭千亿三世诸佛,不如饭一无念、无住、无修、无证之者。”(这是教下的)

问:“本来是佛,观什么照”,某某师兄对此问题的批判已很久了,若不亲证,他会永远陷在自己的意识情解中。这位师兄90年代就已得心中心灌顶,可至今仍未打满一千座。若能劝他,倒是祈盼他远离网络,一切放下,如法修行,早日亲证本来!
答:“四依”里有“依了义,不依不了义”。老人所说的“本来是佛,观什么照”才是了义的。
不了义也须说,“应病与药”嘛,“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”嘛。古德云“孤峰顶上草里坐”,孤峰顶上——了义,草里坐——不了义。象那德山,若非“草里坐”,怎会引出岩头的“不会末后句”。然而,德山毕竟是“孤峰顶上”人,也能引出岩头如是说“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了也”。岩头没别的可耍了,情急之下,带了个“只得三年活”的尾巴,却引得后世诸多执著神通(预测)者的许多聒噪。若说预测的能力,谁能比得过天人,然而,天人解脱了么?天人不在六道轮回里了么?
再举一例:老人既说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之性”,也说“有什么灵知不灵知的!”后句才是了义呀!

问:请教老师 “本来是佛,观什么照!”1、这一步是不是指舍弃观照,已经超越观照啦,即使寂照照寂也越过。2、要到这个阶段,是不是必须能时时观照纯熟后才涉及这更高一步,是不是如果连观照还生疏就不可能直接越过到达这个阶段?3、这一步,是不是八地菩萨阶段?
答:圆悟云:若不到事事无碍,根本没资格谈禅。
(下文是齐老师分段解答——编者注)

问1、这一步是不是指舍弃观照,已经超越观照啦,即使寂照照寂也越过。
答:其实这不是“步”,连舍弃、超越也无。

问2、要到这个阶段,是不是必须能时时观照纯熟后才涉及这更高一步,是不是如果连观照还生疏就不可能直接越过到达这个阶段?
答:这里没有阶段,也没有到达。

问3、这一步,是不是八地菩萨阶段?
答:有什么地不地的!
君不见,绝学无为闲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……